猩红热(scarletfever)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鲜红皮疹、疹退后脱皮为特征。
(一)病原和流行病学
病原体为能释放红疹毒素的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链球菌咽峡炎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都是传染源。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或经皮肤伤口或产道入侵,后者称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3~7岁最易发病。多发生在温带地区的冬春季。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外科型1~2天。
有下列四种临床类型:1.普通型:典型病例分3期:
(1)前驱期:急起发烧38~39℃,重者40℃以上,伴咽痛、头痛和腹痛。咽及扁桃体充血显著,可见脓性分泌物。有软腭细小红疹或出血点及草莓舌。
(2)出疹期:皮疹于发病24h迅速出现,初见颈部、腋下和腹股沟,24h内遍及全身,呈密集而均匀红色细小丘疹,疹间皮肤弥漫性潮红。有口周苍白圈、帕氏线(Pastialine,皮肤皱褶处密集皮疹和出血点形成的横纹线)和腹部/手足处粟粒状汗疱疹等特征性表现。
(3)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面部躯干糠屑样,手足可呈大片脱皮,脱皮期可达6周,无色素沉着。
2.轻型:低热或不热,皮疹稀少色淡,常因脱皮或患肾炎才被回顾诊断。
3.重型(中毒型):骤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嗜睡、谵妄、惊厥及昏迷)。
皮疹常伴淤点。咽扁桃体炎严重。可并发咽后壁脓肿和颈部蜂窝织炎、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病死率高,现已罕见。
4.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开始,再波及全身。伤口处有局部化脓性炎症,无咽炎及草莓舌。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热、咽炎、草莓舌和皮疹特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可作出临床诊断。咽拭子培养A组B型溶血链球菌和感染后1~3周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0有助于病原诊断。
(四)预防和治疗
1.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带口罩检查患者。曾密切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可口服复方新诺明3~5天或肌注1次长效青霉素60万~万U.
2.首选青霉素抗菌治疗,疗程7~10天。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治疗。重者可联用2种抗生素。急性期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注意皮肤清洁。
(更多内容详见《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儿科主治》)
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