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智美圈”,专注美容整形
学习,从“智美圈”开始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翼内肌4对。分布于颞下颌关节的周围,起于颅的不同部位,止于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图3-22)。咀嚼系统功能的紊乱与磨牙症有关,可通过肉毒毒素注射来调节和缓解。
图3-22咀嚼相关肌肉分布
1.咬肌(masseter)
咬肌起自额弓,它的浅表部分起于颧弓前2/3的下缘,而深部则起于颧弓后1/3的内侧面。表浅部分的肌纤维向后下方走行,深部的肌纤维直接向后方走行。整块肌肉止于下颌支的整个外侧面。由三叉神经的下颌支支配。腮腺位于咬肌后半部分之上,面神经颊支紧贴腮腺咬肌筋膜进入肌肉的前部,颊脂垫就在肌肉前缘的深面。
2.颞肌(temporalis)
颞肌是一块扁平、宽大的肌肉,起源于颅骨侧面的颞窝,它的肌纤维集成肌腱后止于下颌支的内侧和整个冠突。颊脂垫的颞突位于肌腱之上,将其与额弓隔开,然后沿眶外侧壁与肌肉前缘相接。颞肌的神经支配来自三叉神经下颌支。其功能是上提下颌骨,并牵拉下颌骨向后,参与颞下颌关节的侧向运动。
3.翼内肌(medialpterygoid)
翼内肌起自翼突后面,肌束向下外方,止于下颌支内面的翼肌粗隆。当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并可牵拉下颌骨向前;一侧收缩则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4.翼外肌(lateralpterygoid)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面,走行向后外方,止于下颌颈的前面。当两侧同时收缩时,可牵拉下颌骨向前;一侧收缩则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一、面部的协同肌与拮抗肌人体在完成某一特定表情、面部动作,维持面部形态时,往往不是某一块肌肉在单独作用,而是多块肌肉共同收缩。以下为一些重要的协同肌与拮抗肌。熟练掌握肌肉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对肉毒毒素注射时平衡面部表情活动至关重要。
1.额肌与眼轮匝肌
用于调整眉尾位置高低的拮抗肌。额肌收缩抬高眉尾,眼轮匝肌闭合眼睑降低眉尾,两者在调整眉尾位置的高低时是拮抗肌。眉高度的调整方法详见第6章精讲内容。
2.提口角肌与降口角肌
用于调整口角位置高低的拮抗肌。口角位置的高低主要由提口角肌与降口角肌的收缩力量来决定,减弱降口角肌力量可以抬高口角,这便是对降口角肌注射肉毒毒素来达到嘴角上扬的解剖基础。
3.口轮匝肌与口周围提肌群、降肌群
用于调整口唇开合动作的拮抗肌。上唇的提肌群和下唇的降肌群共同收缩实现口唇开大,这两组肌肉互为拮抗肌。
4.口周提肌群
用于提上唇及口角的协同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额大肌、额小肌等,这些肌肉协同作用,提上唇和口角。过度提升上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露龈笑,临床常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5.口周降肌群
用于降下唇及口角的协同肌。降口角肌和颈阔肌口角部同时收缩,协同作用下拉口角。
二、重要的骨性标志操作部位重要的骨性标志可以帮助术者更好地定位神经、血管位置,以达到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目标,最大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与面部微创注射密切相关的骨性结构有:匪缘、颧突、额弓、眶上孔、眶下孔、额孔等(图3-23)。
图3-23颅骨正面观
1.眶外缘
眶外缘协助确定眼轮匝肌外眦部边缘,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鱼尾纹时,手指抵住眶外缘,避免注射针头越过边缘,阻断眼球运动肌群。
2.额突
额突是额骨最高点,额大肌、额小肌、咬肌等的附着处,位置相对固定。
3.额弓
额弓表面有颞深筋膜浅层和深层包绕,其后方是颞肌附着在下颌骨冠突上,额弓可以用来帮助定位颞中静脉,避免注射误入血管。
4.眶上孔
眶上孔也叫眶上切迹,眶上神经分布于眶上孔与同侧额结节、上颗线连线间的区域内,在眉区肌肉中的皱眉肌深面腱膜下方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眶上神经斜向额部外上方走行(图3-24)。眶上神经可按照位置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眶上神经主干和分支组成了外侧支,由眶上孔发出,内侧支多为细小分支,少数为单一束支。上颞线及其内侧2mm左右为外侧支主干走行的分布区域。穿出眶上孔后,这些神经分布于上睑及结膜,其终支分布到顶区、额区的皮肤,故眼眶、额、顶区一般可作为除皱术、重睑成形术等手术的麻醉位置。
图3-24眶上孔及其穿行结构
5.眶下孔
眶下孔为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cm左右的圆形孔或椭圆形孔(图3-25)。与眶上孔类似,这里有眶下神经和血管经过。这里常被作为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位置进入眶下管,进而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用于面部修复手术中,例如唇裂手术。所以了解眶下孔的解剖结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3-25眶下孔及其穿行结构
进针位置一般为鼻唇沟上端外7mm左右一般为刺入点。进针方向由眶下管的方向决定,一般为经前、内、下至上、后、外进针。眶下管处的进针深度一般控制在0.5~lcm之间,如果超过1cm便会有刺入眼眶、损伤眼球的风险。但是入针深度也要考虑到患者颅骨面庞大小的因素。一般颅骨面庞的大小与眶下管的长度成正比,所以对于面庞稍小的患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小心注射。
6.额孔
在下颌第二前磨牙根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距面部中线约2.5cm处一般为额孔所处的位置(图3-26)。此孔大多为椭圆形或圆形,开口多向后、上、外方。值得注意的是,额孔的位置会因牙齿的缺失而改变,从而导致此孔的位置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学者认为位置改变是由于失去牙齿后,齿槽嵴在骨吸收等因素的作用下高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颏孔的位置。这种作用在失去牙齿一年内发展较快,第二年开始趋于稳定。所以说在确定额孔的位置时,适当观察口腔的状况也是必要的,额孔内有额神经血管束通过,一般作为颏神经的麻醉穿刺区域。在一些与下颌、唇部相关的手术中,额孔一般作为进行颏神经阻滞麻醉的位置。在这些手术中,例如假体隆颏、外板切除、额前移手术中,要注意对额神经的保护,该神经损伤会导致下唇出现麻木的现象。下齿槽神经在穿过额孔之前一般会分成两个神经,即切牙神经及额神经。切牙神经对于其附近的牙齿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走行于下颌切牙管内。
图3-26额孔
频神经在穿出颏孔前会越过额孔至额孔前、下方,继而向后、上方反折穿出额孔(图3-27),这一段频孔前的神经被称为颏神经环或下颌神经环。颏神经主要负责颊黏膜和下颌牙齿处皮肤感觉。
图3-27右侧颜孔
眶上孔、眶下孔及额孔于颅骨中线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两侧眶下孔和额孔基本处于同一个平面内,而眶上孔位于该平面的内侧。眶上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在22.64-23.11mm范围内,眶下孔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在-26.43mm,额孔距颅正中线25.67-25.93mm。
鉴于眶下孔和眶下孔对于美容手术的重要作用,如何精准地确定其位置是每个术者都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目前临床比较普遍的方法是以面部中线或同侧鼻翼为基准来定位。通过内外眦水平距离及与内、外眦水平夹角来确定方位的方法可将眶上孔及眶下孔确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确认眶上孔、眶下孔位置时仍然需要术者小心谨慎。
观看医美视频
长按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