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顶局部解剖学人卫8版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4611178.html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颅底有内、外面之分。内面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3部分。颅底有许多重要的孔道,是神经、血管出入颅的部位。颅顶(一)额顶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颢区分界。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图1-17)。其中,浅部3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2)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腿膜紧密相连,并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外3组(图1-18)。1)前组:又包括内、外侧两组。外侧组距正中线约2.Sem,有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内侧组距正中线约2cm,有滑车上动脉静脉和滑车上神经。眶上动脉系眼动脉的分支,和眶上神经伴行,在眼眶内于上睑提肌和眶上壁之间前行,至眶上孔(切迹)处绕过眶上缘到达额部。滑车上动脉是眼动脉的终支之一,与滑车上神经伴行,在外侧组的内侧绕额切迹至额部。上述两组动脉和神经的伴行情况,常是眶上动脉在眶上神经的外侧,滑车上动脉在滑车上神经的内侧。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都是眼神经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在眶上缘的内、外1/3处有压痛。2)后组:枕动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枕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从颈部向后走行,经颞骨乳突的枕动脉沟,斜穿枕部一些肌而达枕部皮下。枕大神经穿过项深部肌群后,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2cm处穿斜方肌腱膜,然后和枕动脉伴行,走向颅顶。枕动脉在枕大神经外侧,两者并有一定的距离。封闭枕大神经可于枕外隆凸下方一横指处,向两侧约2cm处进行。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而且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撕裂时也不易坏死。由于血管神经从四周向颅顶走行,所以因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皮瓣的蒂应在下方。瓣蒂应是血管和神经干所在部位,以保证皮瓣的营养。而作一般切口则应呈放射状,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颅顶的神经都走行在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所以局麻时必须注射在皮下组织内。由于皮下组织内有粗大的纤维束,所以注射时可感到阻力较大。因为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3)外侧组: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来源于颞区(见后述)。(3)帽状腱膜epicranialaponeurosis: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整个帽状腱膜都很厚实坚韧,并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紧密相连,临床上的所谓头皮,就是这三层的合称。头皮外伤若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额枕肌的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裂口为甚。缝合头皮时--定要将此层缝好,-方面可以减少皮肤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止血。开颅术后因脑水肿和颅压高等行硬膜不缝合减压时,更应密缝帽状腱膜层,以免伤口感染及脑脊液外漏。(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腱膜下间隙出血,易广泛蔓延,形成较大的血肿,瘀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眼睑皮下。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此层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层”。(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二)颞区1.境界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2.层次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亦有5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1)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还是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其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及,该动脉在颧弓上方约2~3cm处分为前后两支;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可在耳轮脚前方进行局部阻滞麻醉。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属颈丛的分支。(3)颞筋膜temporalfascia: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颞中动脉(发自上颌动脉)及颞中静脉由此经过。(4)颞肌temporalmuscle: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逐渐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图1-19)。经题区开颅术切除部分颞骨鳞部后,颞肌和颍筋膜有保护脑膜和脑组织的作用,故开颅减压术常采用题区入路。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神经,颗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颌神经,支配颗肌。(5)骨膜periosteum: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并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相通,再向前则与面的颊脂体相连续。因此,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出血或炎症时,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肿或脓肿,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三)颅顶骨颅顶骨在胚胎发育时期是膜内化骨,出生时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结构,如前囟和后囟等处。颅顶各骨均属扁骨。前方为额骨,后方为枕骨。在额、枕骨之间是左右顶骨。两侧前方小部分为蝶骨大翼;后方大部分为颞骨鳞部。颅顶各骨之间以颅缝相接合,发生颅内压增高时,在小儿骨缝可稍分离。成人颅顶骨的厚度约为0.5cm,最厚的部位可达1cm,颞区最薄,仅有0.2cm。由于颅顶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开颅钻孔时应予注意。颅顶骨呈圆顶状,并有一定的弹性。受外力打击时常集中于一点,成人骨折线多以受力点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儿颅顶骨弹性较大,故外伤后常发生凹陷性骨折。颅顶骨分为外板、板障和内板三层。外板较厚,对张力的耐受性较大,而弧度较内板为小。内板较薄,质地亦较脆弱,又称玻璃样板。因此,外伤时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内板却发生骨折,同时,骨折片可刺伤局部的血管脑膜和脑组织等而引起血肿。板障是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骨髓,并有板障静脉位于板障管内。板障管在X线片上呈裂纹状,有时可被误认为骨折线,应注意鉴别。由于板障静脉位于骨内,手术时不能结扎,常用骨蜡止血。板障静脉通常可归纳为4组(图1-20):①额板障静脉frontaldiplievein;②颞前板障静脉anteriortemporaldiploicvein;③颞后板障静脉posteriortemporaldiploievein;④枕板障静脉occipitaldiploicvein。当头皮撕脱伤伤及颅骨骨膜时,应在颅骨上密集钻孔至板障层,等待肉芽组织长出后再植皮封闭创面。

电子教材

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8版)传染病学传染病种症状体征实践技能急症处理急诊与灾难医学皮肤性病学生理学(9版)妇产科学(9版)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局部解剖学--人卫8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mwyh.com/yfzl/14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