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minimallyinvasivespinesurgery,MISS)是指一类创伤小,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与传统手术达到同样预期手术目的和效果的全新手术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微创通道技术,内镜等专用手术器械,影像和导航系统构成MISS的四大核心。
中国微创脊柱外科于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地区兴起,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达到或超过国外先进水平,中国医生在该领域作出的贡献和技术水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更多同道的认同。
1 脊柱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在退变性脊柱疾病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椎间孔狭窄症,传统的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创伤大,术后常见颈痛、邻椎病、植骨不融合等;而开放后路Keyhole技术,关节突切除较多,有术后节段不稳和颈痛风险。经皮内镜下后路颈椎间盘切除术(即镜下Keyhole技术),镜下能在较小的切口下适度磨除关节突骨性结构和切除部分黄韧带后进入椎间孔区域,超清晰的观察脊髓/神经根结构,进行神经根和椎间孔区域的直接减压治疗。该技术能避免固定融合相关并发症及开放手术导致的大范围肌肉损伤风险。
全脊柱内窥镜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主要是经皮脊柱内窥镜髓核摘除技术(Percuetaneousendoscopiclumberdiscectomy,PELD),自上世纪90年代医院引进后,经过逐年的技术推广,目前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技术。PELD分为经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通过直视下解除神经根或马尾压迫,术后减压效果与传统开放技术相当,报道显示临床满意率达95%。PELD优点在于:优秀的可视效果,术者视野宽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更少的侵入性操作,利于周围组织、硬膜外腔孔椎管的稳定结构的保护;更易进行翻修手术;降低硬膜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易接受;利于助手的学习。缺点包括:经椎间孔入路在椎管内的活动有一定局限性;目前还未实现全脊柱内窥镜下的硬膜缝合及纤维环修复技术。
2 其他内镜技术
2.1 胸腔镜Mack于年率先应用胸腔镜行胸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等,国内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胸腔镜治疗脊柱疾患。前路胸腔镜可对颈胸段、胸段及胸腰段脊柱行微创治疗,国内最初仅用于病椎活检,椎间盘切除,椎旁脓肿引流等,近来渐用于椎体骨折的前路脊髓减压固定融合或脊柱及椎旁肿瘤:如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切除,重建及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矫形等。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胸腔镜下视野清晰,能减少胸腔积液、气胸等并发症,且切口小恢复快。
2.2腹腔镜 Obenchain于年首次报道了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目前国内仅个别单位在开展。经腹腔(主要显露下位腰骶椎)或腹膜后入路(主要显露上位腰椎)腹腔镜下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较传统
开放手术快,卧床时间短。
2.3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由美国Foley等发明的MED是一种固定臂通道技术。操作时经椎板间隙,与矢状面角度约0°,切开黄韧带后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显露突出的椎间组织,摘除髓核。术中因对椎管受侵扰较严重,易发生神经根及硬膜损伤。腹腔脏器损伤风险较小,但文献报道见损伤前方大血管致严重并发症。尽管它是一种微创小切口+镜下技术,切口约20mm,但MED主要缺点是视野不够清晰,止血稍困难,且MED仍需要全麻或硬膜外麻醉,通过剥离椎旁肌显露并切除椎体附件后方结构,导致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及存在术后神经根周围纤维化及瘢痕形成等并发症。随着脊柱内窥镜的兴起,目前开展MED技术的单位较前几年有所减少。
3 通道辅助技术
3.1可扩张通道技术全内镜下难以彻底清除椎间隙及行植骨融合。而微创可扩张通道技术横向及纵向均可撑开,有些还配有光源,手术视野得到扩大,灵活性较大,可辅助完成单节段甚至双节段的减压固定融合手术。X-Tube、Quadrant目前常用的可扩张通道。相对传统开放手术,这种通道技术(Mis-TLIF)经肌间隙即Wiltse入路,能显著减少椎旁软组织的剥离,损伤小,术后腰背部疼痛酸胀发生率低。其他入路相关的微创通道技术主要有Mis-XLIF/OLIF/ALIF等。
3.2不可扩张通道技术(固定通道技术)微创不可扩张通道技术管径直径较大,可直视下操作或显微镜下操作。目前可用于单纯减压或减压固定融合;其创伤较扩张通道损伤小,技术要求高。但该技术对设备的要求更高一些,需要有昂贵的显微镜设备配合使
用,目前该类技术主要用于Mis-TLIF中。
4 经皮技术
4.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能使骨质疏松性或肿瘤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疗效显著,可在门诊完成。目前已广泛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开放手术的患者。大多数研究显示其临床效果确切可靠。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量显著增加,使其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提
升。
4.2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 经皮螺钉置入渐成为国内微创脊柱固定手术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应用前景广阔。适应症广泛,最多见用于胸腰椎骨折﹑腰椎滑脱和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治疗。后方结构得以完整保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开放手术肌肉软组织损伤较大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满意度和远期疗效。
4.3经皮导航技术 2D、3D影像经皮导航技术现主要用于辅助脊柱内固定手术。如上颈椎寰枢椎margel螺钉置入,齿状突螺钉置入;下颈椎及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等均可从中获益。经皮导航技术能提高内固定放置的准确性和优化所用内植物的尺寸,减少射线暴露,促成经微小切口的微创入路,减少再手术率。
5 机器人技术
脊柱机器人技术,具微创化、数字化的特点;与导航相比,还具备一定的智能化。早期它主要用在脊柱畸形矫形、创伤、退变疾病、肿瘤等的治疗中辅助置入胸椎或腰椎椎弓根螺钉,可术前确认器械固定的尺寸和轨迹,明显提高置钉精确度,增加操作稳定性,降低医患所受辐射量,减少神经血管的损伤,医院均有开展。现机器人手术也可用于局部封闭治疗,椎体成形术,脊柱病变活检等。
引自:宋跃明,孔清泉.我国脊柱微创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西部医学,,28(8)-41.
怎么治愈白癜风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那个